当前位置:首页>>本所简讯

央视丨“起赔门槛大幅提高 航延险真的保险?” 岳屾山律师评论


2020年6月26日,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央视特约评论员岳屾山律师接受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央视财经评论》栏目采访,就起赔门槛大幅提高 航延险真的保险?发表评论。

新闻背景

2020年以来,上海、北京、南京多地警方先后打击了多个以航延险为目标的团伙,涉及案值高达数千万元,不久前一个女子利用近900次航班延误理赔三百万的事件更是引发大家的热议。

最近有媒体发现,各家航空公司的起赔标准提高到了4个小时,而且还新增了一些免责条款。

律师分析

一、免责条款未必能免责

岳屾山律师认为,保险公司堵漏洞的行为可能有一些不是非常的恰当。保险公司新增的几个条件,比如必须乘坐,是可以的,因为如果没有真实的乘坐,或者说没有真实的出行意愿而购买保险,就不应该属于被保险的范畴。如果免责条款增加知道或者应当能够合理推断出来航班可能要延误,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就不进行赔付,这是存在问题的,因为这样的免责条款很有可能并不会达到免责的效果。

根据《合同法》和《保险法》的相关规定,免责条款一定要尽到充分的告知和提示义务。而且条款内容应该是清晰的明确的,当格式条款的内容引起了不同的解释的时候,那么将会以有利于投保人或有利于消费者一方来做相应的解释,因为免责规定确实没有办法进行非常明确的一个量化或者没有明确的标准,比如:如何界定合理推断,是按照天气预报合理推断,还是按照航空公司发的声明来合理推断?如果保险公司无法清楚明确这些情况,免责条款可能起不到相应的免责效果。

二、有无航延险 航空公司都要依法赔偿

岳屾山律师认为,有需求就会有产品存在的空间,这也是航延险存在的价值所在,但是航延险确实有一些漏洞,有些保险公司甚至连乘值证明都不需要提供,这也就给不法分子有一个薅羊毛或者是给违法犯罪提供了空间。

所谓的航延险是为了解决痛点,但真正的痛点是如何让航班不延误,而不是说航班延误后让乘客能够薅到羊毛,或者说获得赔偿,这只是一个事后的补救措施,真正能够提高用户或者旅客满意度的是航班不延误,这才是各个航空公司和主管部门应该去解决的问题,而不是通过保险产品来解决。保险产品只能是在经济上对航班延误做出一定的补偿。按照相关规定即使没有航延险,航空公司也要对因为自身原因造成的延误,进行相应的赔偿。

从这一点上来看,航延险其实更多的只是让乘客在心理上或者经济上获得一定的补偿或满足,而并不能够真正的解决航班延误的问题。

三、薅羊毛行为合法吗?

岳屾山律师认为,如果航延险存在漏洞,让乘客通过正常的交易行为或者市场行为,利用漏洞获得利益,那么保险公司要承担漏洞所带来的损失。

但是如果乘客是通过不法的手段,利用漏洞去获利的话,则不应该让保险公司去承担损失。因为乘客利用漏洞,有时候可能会使用一些非法的手段,比如使用他人身份证件、伪造或者虚构延误证明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获得赔偿,这个可能涉嫌违法犯罪,情况严重的话可以追究刑事责任。这个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对于案件的一些细节我们并没有完全的掌握,希望通过警方对相关信息的公开,或者通过公正的司法审判,能够确立我们对于这类事情的看法。

四、市场决定航延险是否会退出

岳屾山律师认为,航延险是一种商业险,不是强制险。如果商家认为有利可图可能就会继续来推出,但是选择权还在消费者,如果消费者认为航延险有存在的价值的,就会去购买。

五、航班延误赔付应有统一标准

岳屾山律师认为,如何解决航班延误这个痛点需要主管部门出台多种措施及规定,一方面,要更合理的规划航线,让航班延误尽量减少。

第二要出台相应的赔付标准,虽然现有的指导意见指出航班延误了4个小时以后应该怎么来赔付,但更多的是指导意见而非强制性的。各个保险公司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会做出相应的规定,希望国家能够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消费者或者说从乘客的角度予以更多的保护。

第三,不管有没有航延险,航空公司都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规则和义务,进行相应的赔付。

最后,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很多确实存在漏洞,比如免责条款、免责的范围、赔偿范围,这些消费者是不是真正地能够了解或知道。比如:有的保险公司是飞机延误达到4个小时才赔,有的是3个小时,有些天气原因会赔偿,有些天气原因却不会赔偿,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之前要研究好相应的保险条款,希望以后这种情况能够有所改变。

法律顾问找岳成,律师界的岳家军!
律师岳家军®,为人民服务!
从优秀走向卓越!